這份聖誕蔓越莓核桃塔創作原始概念來自於匈牙利,當然食譜最後在風味糖漿內餡這一部分,已與原配方相差甚遠,烘烤方式也截然不同,變得更容易精準控制,不會有自己初期實驗過程裡發生爆漿、失控場面。不過點醒我創新這份配方的關鍵點則是,原始配方已流傳近1800年之久,採用核桃與葡萄乾為關鍵材料,所以成品完成後可有較長保存時間,因而匈牙利的媽媽們都會選擇在耶誕假期前,為家人特別準備這樣一份甜塔。
加拿大是一個盛產蔓越莓及楓糖漿的國家,所以創作之初不萊嗯就鎖定要將這兩種自然豐饒、得天獨厚的加拿大食材放進不萊嗯創...
這份充滿了視覺盛宴的草莓帕夫洛娃蛋糕,不僅名子聽起來美的相當具有異國情調,還沒吃到、光用看的,就已經滿載了歡樂慶祝氛圍。(在網路上找到的資料說帕夫洛娃蛋糕- Pavlova Cake是起源於1920年紐西蘭)。歐美國家大多是在夏日各種莓果的產季。運用她們來製作裝飾這份蛋糕。當然你也能夠發揮不同創意,改用不同季節的新鮮水果完成裝飾。 (如奇異果、香蕉、葡萄、芒果、鳳梨,甚至有些飯店會以有機栽植的部分鮮花來裝飾)。
除了表層水果裝飾大家發揮創意外,帕夫洛娃蛋糕體的材料是相當簡單的,主要就是打發法式蛋...
超級簡單的「蘭姆葡萄奶油小圓餅」,應該是常見奶油曲奇餅的升級版,添加經過蘭姆酒浸泡的葡萄乾、帶著醇厚的蔗糖酒香,讓外表看似平凡的小餅乾、充滿著品嘗時的驚喜,一口咬下、立即感受到酥鬆質地,蘭姆香氣也在咀嚼之間愈增濃郁,與一般僅添加香草精的餅乾香氣明顯的不同。
在不萊嗯記憶中,這份餅乾的風味好像也曾出現在傳統喜餅禮盒裡,不過它應該是被做成類似心型千層酥的樣貌,另一個讓自己產生聯想也是復古風味,好像是來自一個叫「可口奶酥」的餅乾、外型是長方形狀、邊線是規則的半圓連貫弧線,這餅乾當時也有推出「蘭姆葡萄乾...
這份從小就愛吃到不可自拔的餅乾「蘇格蘭奶油餅」材料很簡單,卻著實散發著一股招魂般完美融合樸實濃郁奶油、麵粉及砂糖材特有的神祕香氣,也正是這股氣味讓我對她如此著迷。不過好在自己的自制力還算不錯,雖明明會做、也很容易做,但絕不輕易下手烘烤毀滅自己的身材,印象裡過去最常購買她的地點應該是便利商店,那是一款進口自英國,有著紅黑色蘇格蘭呢經典格紋印花包裝餅乾,品牌好像是【Walkers】,每回見到這包裝勿須等到開封,就已經能幻覺出竄進鼻腔的濃郁奶油香氣,真是迷戀的很深呀!只因這款長得微胖、身形厚實、邊角圓...
這份帶有日式風韻的「抹茶生巧克力塔」,製作起來相當簡易,唯一較為費工稍有難度的部分,應該僅有餅乾塔皮的準備。這一次為了呼應抹茶主題,成品外型上想要呈現簡約線條日式風格,所以示範時刻意選用低邊高的法式塔模圈來成型,當然你也也可選用傳統分離式菊花型塔模來製作,另一個使用塔圈來製作的重要原因,則是為了減少內餡填入的白巧克力厚度。因大多市面上容易買到的白巧克力,含糖量都頗高、且帶有濃厚奶味,如果搭配過厚內餡的話,吃起來就容易膩口。
不萊嗯的做法有別於常見食譜,僅把抹茶當成色料粉拌入的操作,而是先將鮮奶油...
再次的把這份薑餅人造型餅乾做法推薦給大家,雖然距離2016年的影片拍攝已經許多年,但在這個充滿節慶氛圍的耶誕節裡,薑餅人造型餅乾一點也不過時!它需要的材料工具簡單,自己還能隨意的混搭不同餅乾壓模。從口味、顏色、造型的亂數組合就能變化出唯一無二款的私房版。回想起第一次嘗試類似的餅乾已經2015年以前的事,應該是在黃色小鴨旋風襲台的那一年,當時還是烘培新手,純粹是以實驗精神來製作這樣的餅乾食譜,那時還到了五金行買了烤肉用的那種大盤錫箔紙盒、壓平後折呀、凹的做出了自己的黃色小鴨餅乾壓模,沒想到當時就驚...
這是一份起源於17世紀法國西南部,口感與做法上介於蛋糕與派之間的傳統甜點「巴斯克蛋糕」。在經典作法原只是單純地將完成麵團一分為二,中間鋪上果醬(經典是櫻桃醬或黑莓醬)做為夾心後入爐烘烤的點心。不過後來逐漸演變出內層開始放入不同夾心、且餡料變化也愈形多樣的做法。不萊嗯影片中示範的「巴斯克蛋糕 - Gâteau Basque」作法,則是在19世紀時所演變出來的。餡料夾心多了卡士達醬、因此風味也更有層次,濕潤度當然也提升不少。
原經典配方裡的蛋糕體含有杏仁粉,正是它香氣一大特色,外型則有鮮明在入爐烘烤...
法式甜塔烘培一直是自學甜點至今相當重要的目標及興趣,也因此我有不少以法式甜點基礎的各式塔派食譜發表,其中這份藍莓奶油杏仁塔更是將莓果與杏仁奶油做了最佳的結合。這份水果風味完成的法式甜塔結合了4種口感與層次,從最外層的油酥餅乾塔皮,到堅果風味杏仁奶油餡,最後再鋪上自製刻意偏微酸的新鮮藍莓醬,擺上當季鮮果藍莓完成裝飾,這讓品嚐時的入口瞬間,鼻腔就迎來一陣新鮮藍莓的氣味,這不就是一種享受生活甜點的美好與幸福。
考慮大家不見得容易隨時買到價格經濟的新鮮藍莓,所以示範中除了表層的裝飾之外,使用的也是過去經...
這份蜂蜜杏仁脆餅配方在我手中誕生於2013年,最原始做法從何而來已不可考,但我依稀記得是需先煮出焦糖漿作為材料之一在與其他麵粉等材料拌合製作而成。但就為了一片餅乾滾煮焦糖漿或許太過折騰,於是發揮了實驗精神,重新修改配方中所使用的材料比例及操作程序,創作出了這份讓人回味再三的「蜂蜜杏仁脆餅」。如果大家曾經買過咖啡館裡,那一小包與黑咖啡搭配,外型為長方形片狀包裝知名比利時脆餅的話,妳或要驚訝它們口感、風味竟然如此相似。
其實這份「蜂蜜杏仁脆餅」還有一個小故事要分享給大家,在2014年不萊嗯經營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