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質地細膩、口感濕潤迷人的「可可輕乳酪蛋糕」。雖然採用戚風蛋糕的分蛋法操作,不過因為配中含有高量純可可粉及奶油乳酪,因此蛋糕體呈現出來的巧克力色澤相當飽和,品嘗間頗有幾分近似【巧克力布朗尼】的口感。蛋糕體結合了濃郁巧克力與奶油乳酪,產生相當特別的重乳香氣味,絕對是喜愛奶油乳酪風味蛋糕的朋友,吃上一口就難以抗拒,一定會愛上的作品。
一般來說,採行分蛋法所完成的戚蛋糕體,或多或少都有口感偏乾的題,固然有些配方會採行燙麵法,藉著與植物油共煮加熱方式來改善,但實際能回饋到蛋糕體自身的濕潤度依舊有限...
這是一份起古老起源於1690年,在法國東北香檳亞丁地區 (Champagne-Ardennes),城市名為蘭斯 (Reims) 所發展出來,用為下午飲用香檳或餐後搭配咖啡的一道餅乾點心。明顯特徵就是她粉紅色的模樣,原名的Biscuits指的是烘烤2次的酥脆質地餅乾,Rosé字義則是法文粉紅色。我原本在整理資料時誤以為它跟玫瑰有關,其實毫無任何玫瑰香料參與其中,就單純取它浪漫粉的紅色澤。自己在實際做過及品嘗後發現,其實她與台灣熟悉的「牛粒」點心,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配方但比例上略有不同,她明顯較為濃稠...
這個把百香果加上椰奶的『南島百香椰奶吐司』想法是怎麼來的?說穿了極為簡單,僅是參考了2本手邊國際中文版的風味專書意義。嚴格來說如果能刨進適量檸檬皮屑,我想成品風味一定會比這個版本要更加出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試試,應該額外多刨進1顆香水檸檬皮屑就已足夠。在不萊嗯的吐司學書中原本就收錄有「軟綿百香果吐司 – P.185」,而林媽媽一直對這道吐司成品質地及氣味相當好奇,我請她先把百香果買回來,只是礙於忙著新書宣傳活動,一直到農曆年前才有時間重新聚焦,將她預先處理好放在冷凍庫的新鮮百香果汁(含籽)拿...
這份紅藜麥鮮奶吐司的創作靈感是在「不萊嗯的吐司學」出版後,因此並未能收錄在新書中。起因是2022年的12月回到台灣的新書宣傳期,在前往超市採買時忽然看見有專屬麵包陳列區,好奇的湊上前看看,現在台灣流行的平民吐司大概是那些款式時,這個風味很特別的紅藜麥鮮奶吐司吸引到了我的注意,也就在前幾秒鐘的超市堅果養生區貨架上,看見有販售紅藜麥粉,既然食材如此容易取得,就把它當成是緣分與靈感來源大膽試試吧!
讓人驚喜的是一次我就成功了,而且質地與細膩度非常讓人滿意,就在自己的粉絲頁上公布後,我又找時間試了另外2...
水與麵粉結合,就算只是簡單靜置,它也會自然產生筋性,這個現象稱為水解或水合,此時如果再給予外力攪動,它的筋性鏈結就會持續提高。差別在於當時狀態是泥漿狀〈麵糊〉或是團狀〈麵團〉,而甜點多是以麵糊狀態存在,同時與砂糖、雞蛋或奶油等這些食材共存,至於麵團則以半固態方式存在,製作麵包的初期麵團水合多只有簡單的麵粉及水,幾乎不會有其它添加,唯一會在這個階段共存的頂多只有酵母,不過有添加酵母的水合時間,就必須控制在30~60分鐘內進入下一步操作無法久放。
以下我就針對「甜點麵糊水合」以及「麵包麵團水合」,對...
這是一份直接將紅豆沙打入麵團的操作手法,比較特別的是我僅使用魯邦麵種作為唯一酵母。當然天然酵母魯邦麵種也是可以運用波蘭液種取代製作,不過須記得主麵團要額外添加3克速發酵母,才能讓主麵團發酵達標。給它小雲朵的名子是因為編織發酵後經烘烤,外觀成隨機起伏的彎凹弧線,每一顆小圓麵包就像是一朵浮雲,非常的精緻可愛。
[ 材料 ] 含水率約65%魯邦麵種 (Levain):300克 (含水150克)35%動物性鮮奶油:120克 (約含油脂42克、含水78克)清水:100克全蛋:1顆 (約60克) 含水44克...
這篇關於源自義大利米蘭的 潘娜朵尼 - PANETTONE耶誕水果麵包,所整理的文字內容是摘選自 『吃遍義大利 – Let’s Eat ITALY』這本內容權威,也只談義大利美食的重量級書飲食書 (重量:2.38 Kg | 尺寸: 25.56 x 3.97 x 33.81 cm ) 想買點這裡。台灣並無發行中文版。目前全球也似乎僅有法文及英文兩種版本上架 (我買的是2021年11月的英文首刷初版) 。畢竟真正吃過正宗義大利知名甜點店PANETTONE的朋友,或許鳳毛麟角,大多數的你我也只能相信...
中種 (法) 精確定義就是一種採用「預先發酵麵團」的麵團發酵方式,基礎概念是採用小份量的各式酵母菌 (如速發酵母、乾性酵母、新鮮酵母、各種野生酵母菌) 加上麵粉與液體所培養出來的一份麵種,這樣預先發酵麵團所使用的粉類,基本上多是穀麥粉,例如小麥麵粉或是裸麥 (即黑麥) 粉,液體除了最常用的清水,有可以是鮮奶或其它。將酵母菌、混合了穀麥粉及液體後,搭配充足的作用時間與適當的溫度條件,這些起始的酵母菌就能在時間與溫度的催化下,並透過液體的自然水解,酵母菌便會逐漸將穀麥粉裡的澱粉質,分解成所需養分 (...
影響紅豆沙口感的關鍵除了不同紅豆產地產生的差異 (也最關鍵),再者就是製作過程。這個做法我是參考一位日本師傅的影音教學影片,外加自己的一些判斷與紀錄完成。基本上完成後是最原始的甜味紅豆沙,除了可以直接使用以外,也可將它再重新添加如鹽或奶油等食材,以因應用途不同或口感上的變化所需。當然這只是眾多日式紅豆沙做法的其中一種,例如我也看過,除了前期的去除澀味輕滾煮外,之後便採用一鍋到底,煮至水份接近收乾,紅豆開始破皮就直接分次添加砂糖翻炒的糖化做法,但我覺得那太接近壓力鍋做法的成品,所以我選擇了這個跳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