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奶白味噌青蔥貝殼麵包非常亞洲人的口味,也是自己嘗試過各種正統歐陸麵包與亞洲甜麵團厚產生的創作想法,如何能用亞洲大家都熟悉的風味食材,放入討喜的甜味麵田之中?因此相對於甜味,能以【自然鹹味】為源頭出發的想法,就一直隱藏在探索新風味的背後,它一路迴繞在我的腦海裡迴旋著,隨著時間愈逼近自己籌備許久的麵包書截稿日,似乎已經讓我動起放棄的念頭,直到某日晚餐與製作人聊到,因COVID-19疫情,不知何時能順利回家時,我問了製作人是否有熟悉或特別想念的亞洲食物?「MISO SOUP」突然從他口裡蹦出來。
是...
哈拉麵包的特殊辮子造型是直到查詢網路說明才瞭解,原來 (Challah - 哈拉) 麵包,是屬於猶太教徒在安息日,及猶太教節日所食用的一種麵包類型。早期哈拉麵包並不使用奶油與牛奶製作,是後來不是因為宗教因素,卻喜愛這份麵包的人,在食材選用上不再那麼嚴格,才開始有了豐富風味變化。這份配方表中,我選用了無鹽奶油及全脂鮮奶作為風味來源,如果想回歸它最原始模樣的朋友,奶油可改以橄欖油取代,鮮奶則以用常溫水替代即可。
幾乎只要雞蛋與奶油並存的麵包配方,它們的組織就會顯得格外細緻,且柔軟度也更鮮明,雞蛋裡的...
鮮奶芋頭麻花捲是以芋頭風味為主角的麵包,一般這類麵團多採用內餡包裹芋泥方式製作,對於偏愛可得到、吃得到芋泥感麵包的朋友,不妨參考書中『紅豆鮮奶油吐司』或是『檸檬吐司』做法。而這份『鮮奶芋頭麻花捲』自己私心偏愛,將大量蒸透的芋泥,拌入麵團裡,讓芋泥徹底與麵粉結合。一般配方不容易做好,或外型較差的緣故就在於不好拿捏麵團含水率,同時顧及發酵與烘烤的膨脹程度。僅是將普通麵包配方額外投入芋泥,多會因為芋泥本身濕重導致外型扁塌或烤不透,當然這樣的甜味麵包要好吃,必須能保持理想柔軟度,同時放置常溫也不會快速老...
抹茶雙色花環甜麵包在麵團準備上,與大多數甜麵團相當近似,只是食材將常見的細白砂糖換成了蜂蜜,所以品嘗時會因選用蜂蜜不同,多了淡雅花香或果香甜味。蜂蜜與奶油不僅增添風味,更是這份麵包質地柔軟,口感濕潤也不容易老化的關鍵。
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抹茶的運用,它改變了原始白麵團色澤,也為之後編織花環增添更有趣的視覺變化。抹茶在這個做法上是屬於天然染色劑,因此可以大膽改換成其它乾燥蔬果粉末 (例如南瓜、甜菜根、竹炭、紫薯…),只要色彩夠飽和,烘烤後不易氧化變色都適合,用量上大約控制在10至20克之間,對最終...
德式凱薩餐包 (Kaiser Dinner Rolls) 自己原本不認得,印象中曾在翻閱外文食譜書中見過幾回。有趣的是在2019年秋天,一群到加拿大上課的學員,拿了手機裡的照片問了我:「是否會做這款麵包?」快速啟動自己腦中的圖像記憶法資料庫,立即從十幾本外文麵包書中搜尋她的身影,沒想到好幾本書中都有收錄呀!加上學員先生是德國人,而另一位曾經來到幫忙砍樹的德國好友Thomas,以及她太太Mei,也都指認這款「Kaiser Dinner Rolls」,確實經常出現在德國家庭早餐餐桌上,超市裡更是隨處...
徳式扭結麵包又稱為椒鹽捲餅,其特殊心型、中間交錯繞結及發到發亮的深褐色外皮,都是Pretzels吸引人的靈魂,如果從質地上歸類,它與起源於東歐的貝果或中式蒸包子(Bao)、饅頭都歸屬同一家族,特色就是低含水率 (通常是53%~56%)、及低膨脹率。最終造成三者外觀上的差異在於,「扭結麵包 (Pretzels)」操作過程需浸潤過鹼水 (Lye),以顯現它特有的焦糖色澤,及烘烤後留下的特殊芝麻堅果炭焦氣味。「貝果」入爐前,大多會經過燙麵程序,促使外皮變得Q彈帶有嚼勁,而 「中式蒸包子(Bao)」、饅...
蒙特婁風味貝果也是東歐麵包家族,而口感獨樹一格的Montreal-Style Bagels,無論在當地或來訪蒙特婁 (Montréal) 的遊客,更喜歡將這裡的『St-Viateur Bagel』與紐約Bagels倆相比較。其實從外型就能立即辨識出兩者的不同,拿它與「藍莓貝果紐約經典版」就能立即比較出兩者的外型差異。『St-Viateur Bagel』創始人是Myer Lewkowicz,是早期來自波蘭的猶太移民,與妻子在1957的MontrealSt-Viateur大街一起創立起貝果專賣店。如...
這份熱情可可手撕牛奶麵包初期是要做成土司的樣子,後來想想自己並沒想要吃巧克力土司當早餐,於是決定重新嘗試不同整型手法,最終成了這個「手撕版」的圈環麵包造型。當然特色不僅止於運用可可粉,創造了巧克力風味與色澤,隨手扳下一球麵包體就很好吃的關鍵,就在於麵團液體以全脂鮮奶取代,並加入了蛋黃與無鹽奶油這兩個關鍵材料,提高麵包濃郁奶油香氣,藉由蛋黃的乳化與奶油融入,提高了組織柔軟度與抓水保濕性,因此麵包就算放置常溫2天,只要密封保溼就不易老化。
為了強化麵包造型上的視覺美感,二次發酵整型時,我選用了中空柱...
優格南瓜子橄欖油麵包配方,最讓自己喜愛它的重要特色,並非添加南瓜子,而是來自於優格添加。優格對於麵包體的變化其實在發酵麵團時就能明顯的感覺到,不是很確定這樣的推理是否正確,但應該可以說因為優格裡所含的酸性或菌種成分,確實幫助了麵團的發酵,所以發酵後麵團顯得特別輕柔,接近巧巴達麵種特有的澎潤質地。
當然、最終出爐的成品也沒讓人失望,完全就是自己吃過台灣那種賣得很貴的牛奶土司口感,它不僅綿密、而且柔軟中帶有一點咀嚼的韌性,這讓不萊嗯想了一下這樣它還能被歸類到歐式麵包嗎?至於優格的選用上就沒有特定的限...